今天是周末,睡了个懒觉起床后看到外面晴朗的天空,心情甚是明朗。闲暇无事,准备出去转悠一圈。刚一开门,只觉得嗖的一下,鼻子被割了似的,走了还没三步,心里直后悔:这不是晴天吗?为什么还这么冷啊?我的耳朵都受不了了!
我哆嗦着一路小跑来到小吃店,售货员笑嘻嘻的说:“姑娘要点啥?今天是冬至,很冷吧!”啊?冬至?今天是冬至吗?为什么冬至这么冷啊?……没人回应,我自己去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所以很多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冬至节的来历知道了,而对于过冬至时要吃什么馄饨、狗肉、汤圆、红豆糯米饭、饺子什么的,有关这些来历的故事我最感兴趣,尤其是在我们北方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我了解的非常仔细。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之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渐愈。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叫做“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哈哈!原来如此,看来我回家后一定要吃满满一大碗饺子来“保护”我的耳朵。大家都不要忘记哦!
■文/姬雪(行政事务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