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山建筑公司组织员工学习施工流程和分项程序标准。听到有人在讨论“游丁走缝”的问题,特置喙一谈关于“游丁走缝”。
什么叫“游丁走缝”?“游丁走缝”是砌筑施工中一种质量缺陷的现象。所谓“游丁”是指矩形砌体材料(砌块或砖)的短边在墙面上的位置游动;“走缝”是指上下层砖的竖向灰缝不在同一垂直线上的漂移。
我们知道,砌块或砖的长边平行于砌体的长度方向称为“顺砖”或“条砖”、”跑砖”,而砌块或砖的短边平行于砌体的长度方向称为“丁砖”。在砌筑施工中为了保证砌体的坚固美观,一般均要求交错搭砌、竖缝错开。故一般常用“一顺一丁”、“三顺一丁”、“梅花丁”等砌筑方法。其目的就是要使上下皮砖间的竖向灰缝在1/2或1/4砖长的位置。这些方法我们在北京故宫或其它古代建筑中均可以看到,并且为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叹为观止。
国家《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清水墙的“游丁走缝”有明确的检验要求:以底层的第一皮砖为准吊线检验,允许偏差20mm。
那么,为什么要控制“游丁走缝”呢?首先是为了美观。清水墙面上灰缝的横平竖直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平整的清水砖墙面上勾出清晰均匀的灰缝,我认为是最好的墙面装饰。但在抹灰墙面上是否就无需控制“游丁走缝”呢?我认为也同样需要控制。因为砌体竖向灰缝的位置不仅决定砌体的美观,而且直接影响砌体的强度。
我们知道砌体中的块状材料(即砌块或砖)的强度一般都高于砌筑砂浆的强度。加之砌体砂浆的饱满度、块状材料的润湿程度等因素,所以砌体的破坏一般都出现在砂浆和块状材料的界面。以M7.5、龄期28d的普通粘土砖砌体为例:沿齿缝的弯曲抗拉强度为0.31Mpa;而沿通缝的弯曲抗拉强度仅为0.15Mpa。比较可知,“游丁走缝”不仅是影响砌体外观质量的问题,而且关乎到砌体强度和建筑物力学性能的问题。所以在施工中无论砌体墙面是否抹灰,也无论是使用普通粘土砖、Kp1砖、KM砖或其它砌块,都不应该出现“游丁走缝”。
■文/修树宽 (金山建筑公司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