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关于金山 | 金山组成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企业内刊 | 员工天地 | 常用下载 | English |
![]() |
![]() |
尊重的姿态 ![]() 尊重别人是有不同的姿势的。 堪称“国宝级”的一代大师季羡林,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从不倚老卖老,摆架子,显“尊严”。每有客人前来拜访,不管尊贵如国家领导还是普通如文学青年,他都一样看待。每次在客人到来之前,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在他看来,挺胸端坐,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客人离开时,他一定送出门外,告别再见。 在家里会客如此,当别人采访他,做节目时,他也是这样。1995年的一天,白岩松为季羡林做《学者访谈录》。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当有记者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不记得记者们,但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曾经有不少人赞叹过,大师就是大师,这些尊重别人的简单的姿势,那些很多所谓的著名人物却难以做到。 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有一天下班,和一位同事走下楼梯,来到大厅出口。就在这时,走在他们前面的一位女士,忽然在光滑的地板上滑到,摔倒在地上。富兰克林的同事见状,马上就要上去帮助那位摔倒的女士。可富兰克林却一把拉住了他的同事,并拉他一起躲到了一根立柱后面。这时,只见那位摔倒的女士躺在地上,睁开双眼向四周打量了一下后,确定没有人看到她正摔倒在地,便迅速地爬起来,整理好自己的衣裙、头发,走向了自己的汽车。直到这时候,富兰克林才拉着他的同事从立柱后面走出来。 这一幕让同事感到很困惑,一个平常对别人充满同情心的人,为什么在别人摔倒时不及时伸出援手,却还要故意躲到立柱后面?当同事提出这个问题时,富兰克林正色道:“有谁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尴尬的事情,看到自己的狼狈相呢?我们躲到立柱后面,就是给那位女士一个机会,让她确信,没有人看到她难堪的一面。否则,她以后遇见我们,一定会感到羞愧。” 富兰克林的这一停、一躲,就是他对别人心理的极大理解,就是对别人极大的尊重。真的,躲避不看,也是一种尊重。尤其是在别人尴尬、难堪的时候,比如办公室里的吵架,夫妻双方的斗嘴。再比如对待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你对他“熟视无睹”,就是一种最好的尊重。吵架斗嘴,很多时候口无遮拦,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双方此时都不希望有人进入到他们的圈子中来;身体有缺陷的人他们最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们,这种时候,你看得时间越长,他们越感到自卑。所以,尊重他们的姿势,就是“不看”。 一次,美国卓越的幽默表演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的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了。”卓别林一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将上衣纽扣系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上衣纽扣解开来了。 这一幕正好被采访的记者看到了,他很是不解,就问卓别林:“您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卓别林回答道:“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纽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听了卓别林这样的解释,记者感到更不可思议:“那么,刚才,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那位观众呢?”“不!”卓别林加重了语气:“指出观众的误解,有的是时间。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以一颗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善意,并在态度上给予回报,去尊重他!” 对于别人对我们的误解,我们有时是会及时的解释,有时也会不屑一顾。而卓别林不愧为大师,他采取了对误解的“接受”,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接受。别人的误解显然是善意的,那么,自己放低姿势,不分辩,不回击,或者会心的一笑甚至感谢他们的关心,不就是一种尊重吗? 对别人尊重,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姿势。但是不管是端坐还是站立,是躲开不看还是放低自己,都彰显了人格的闪光。可以这样说,有了尊重,才有可能敬畏生命,才会爱别人;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尊重自己,因为自己从尊重中获得心底的幸福和感动。 ■文/荐自《发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