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在夜市上吃东西聊天,月朗星稀天不冷,本该是非常好的气氛,可是却被来来往往的乞丐坏了兴致。一个五十上下的妇女,忽然就将脏兮兮的双手伸到面前,我们个个面面相觑,然后摇摇手示意说没有零钱,孰料她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我们全都慌了,素不相识的,这哪敢当?于是一帮人诚惶诚恐地搜遍身上,把零散的纸币递上去。可是没有丝毫的情愿,像是被胁迫的一样,很是不痛快。谁知这还不算完,接下来,一拨一拨的乞丐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不眠不休,大有“把乞讨进行到底”的架势。我们的同情心便被一遍遍折磨,直到最后全飞到九霄云外。邻座的一位大叔无奈地对一个赶都赶不走的乞丐说“你们也不换个人么?天天见你,你都该把我认下了吧?”
后来在报纸上看到有关“乞讨团”的报道。说有的甚至是一个村的人“组团”来兰乞讨,以乞讨的方式“发家致富”,也真的有很多人靠这个发了大财。可是看他们,个个手脚健全,虽然有人为了装可怜刻意弯腰驼背,但看得出,都很健康,却不用劳动去致富,而是出卖自己的尊严,甚至有些母亲还带着自己年幼不谙世事的孩子,来取得人们的同情,而不顾忌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多大的伤害。渐渐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同情心泛滥,更多的是在助长这些乞丐们不劳而获的意识,所以,更多人选择了对乞丐们视而不见,脾气不好的,更是会“横眉冷对”。虽然现在“地毯式”席卷整个夜市的乞讨还在继续,但是,随着大家同情心的麻木,这些人会慢慢无以为继吧?
每天上班,会在必经的街边看到一个老人,七十来岁的年纪,皮肤黝黑,瘦骨嶙峋,经营着自己的一个小报摊,一米见方的塑料布上整齐的码放着当天的报纸,身边一只老式的黑塑料提包里面是些薰衣草香包和卡套等。都是他的商品,也不吆喝,就蹲在报摊边上,叭嗒叭嗒咂着烟,偶有步覆忽忽的上班族停下卖报。他迟暮的身影一下子灵动起来,递报纸、收钱、找钱。一次,我也停下买报,他递报时,才发现他的一双手是有些残疾的,关节无法弯曲,拇指和食指艰难地夹着钱,找给我。
每天都路过,他穿的那件外套很旧了,一顶帽子已没了型,洗的发白,蹲在一边,吃着一小块玉米面馍馍。傍晚下班时看见他还在那里蹲着,残疾的手夹着几份报纸,含糊不清地叫卖着,声音却湮没在尘嚣中,那一刻,这个佝偻的背影让我肃然起敬,也许他是卑微的,而他,又是那么有尊严地活着!
再回头想想那些健康且健全的乞丐,同样的贫穷,却是完全不同的姿态,一种,令人尊重,正所谓“人穷志不短”;而另一种,却为人所不齿。
■文/张翔(集团行政事务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