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脑海中便有了长城的印像,可能是从孟姜女哭长城,哭倒秦关八百里的凄凉故事中有了的;也或许是从毛泽东写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词句中产生的。到后面慢慢及长,对长城的印像也更深,知道的越多,从而更惊叹于祖先们的智慧与坚韧,历千年建成今天这样的世界建筑奇迹。虽风吹雨淋,天摧地崩,亦屹立在山巅海角,展示着它的雄姿,诉说着它的故事。就这样,我心底埋下了要亲眼目睹、亲手抚摸它的愿望,愈久愈烈。
当我踏上八达岭长城青色的地砖时,所有的兴奋、疲惫都消失的无影无踪。眼前是怎样一种景像,心中又是怎样一种感受呢,我说不清,只是心头掠过秦始皇兵马的气势,孟姜女凄美的影姿……高高的城垛,宽阔的通道,绵延起伏于崇山峻岭间,如苍龙飞腾,隐入天际;厚重的青砖,筑立在山脊峭岩上,阻挡着烈烈北风,给南坡一片郁郁葱葱的繁荣景致;那一座座烽火台,如同坚守长城的战士身躯,面望南国却依然屹立不动。手抚城垛,青砖满布刻痕,这是当年战斗时刀枪砍剁所留下的印痕?还是戍守边关的将士们记录的心声?向前望去,茫茫戈壁万里黄沙,一座雄关矗峙屹立,“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在余辉的映照下,依然光彩夺目!当侵略者的铁骑裹着沙尘滚滚而来时,阵阵狼烟冲天而起,一瞬时便传到了全国各地。面对着高墙深垒,战马难以跨越,冲关却万夫莫开,侵略者只有望而兴叹。于是家园又迎来了一段和平时期。人民正常交流,你卖我换,大家相互帮助,兄弟一家。只有那守城的将士,依旧顶着烈日严寒,将身躯铸在城墙上,随时准备抵御来犯之敌。
从某种意义上说,祖国万里长城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种民族文化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进步是伴随着人民的血泪向前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候逐鹿中原,周边少数民族亦乘机扩张。最后各诸候国在秦国的南伐东讨中,渐渐覆灭,秦王嬴政终一统一了六国,建立的大秦帝国。为了固守江山,对内,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实行了集权的统治;对外,面对异邦骑兵的侵扰和攻击,他征调全国民力修建长城,将蛮夷挡于长城之外。作为一种防御型工事,长城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历朝历代没有停止对它的修茸与扩建。它让游牧民族的铁骑很难顺利地踏进来,也让中原兵卒可以有所依仗地进行防御和进攻准备。双方便维持了一种暂时的和平发展期,人民互市互利,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中华文明向前推进。可以说,长城——不是秦王嬴政的发明和创造,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冲突的历史产物。长城的延伸线,也便是两种文明的一个分界线。矛盾和冲突不断,长城也便一直存在延伸。明朝的长城是历史上修建的最为壮观险峻的,但在内乱外叛的打击下,终于倒在了满清的铁骑下。清朝没有修建长城的记录。当有人建议对长城进行修整时,康熙提出了著名的“以人民为长城”的主张,只可惜他的后世子孙却自毁根基,残酷剥削构筑长城的人民,加上八国联军、日本法西斯等外敌的入侵,国家和人民岌岌可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保家卫国,还我河山!一声呐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每一个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将一个个来犯之敌赶出我们的国家,建设了我们和平的新家园!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时至今日,长城虽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功用,但其所流传下来的精神,却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世代相承的宝贵财富!
■文/汪晓田(经营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