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与书本
拜智能手机所赐,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信息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极大的拓展,我们就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洪流中。想着尽可能多的吸收各种资讯,不漏过任何一个有用的信息,既是工作所需,也是自身成长所求。人们像得了信息饥渴症一样,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数据库,有时作为一种谈资,有时仅仅是一扫而过。因此,自己也趟入了那洪流之中,并时刻拿起手机“践行”着,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只要有空闲时间,手机绝不离手。因为手机简单便捷,无所不能,人们沉迷于手机好像是理所应当。但是当我们拿起一本厚厚的书,顿时倍感压力,想着何时才能读完,而且还要专心致志于它。所以对于手机与书本,到底以谁为主?
思考与进步一定是一种痛苦的蜕变,应当不断有困惑烦恼涌现,这样才能更新方法论。在手机上,似乎来得轻松快活,别人已经帮我们整理好了,不用我花心思去搜集分析汇总,只需告诉我结果就可以。殊不知最最宝贵重要的就是这个过程,却被别人完成了。碎片化的时间也造成碎片化的阅读,文章超过一千字就没了兴趣,视频最好不超过3分钟,大多内容只看标题结论就差不多……
并非说手机获取信息不好,只是,在获取中的这种杂乱无章,良莠不齐,去伪存真,加上其他干扰因素,太消耗有限的宝贵时间,还会形成一种惯性,严重挤占读书的时间,到了最后,都不知道是因为碎片化所以手机,还是因为手机所以碎片化。一天中留出来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我们忙着刷朋友圈、订阅号、热门微博,不知不觉时间就没了,一天又一天过去,自我感觉过得还挺充实。所以,互联网最大的魅力在快速,而不是专注。
读书就是读自己。读书,需要的是静下心,磨练一个人的心境,世间的讯息无穷尽,不可能一网打尽,但方法论,独立思考的能力却能以不变应万变,那些经过时间大浪淘沙过的经典书籍,比起每天的精华资讯,对自己思想的作用应该更有价值,更有效用。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独立思考也不是简单对一篇文章的赞同与反对,更不是简单的把结论拿出来抖一抖来突显深刻的,甚至有人说,没读过上百本的经典不足以说独立思考。
书读的越多,才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每天的实时精华文章,能敏锐的跟踪当下的此起彼伏,保持敏感度,而读那些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大部分书籍跟一条直线似的看不出变化,漫长平滑无波澜,但当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后,才发现,这是趋势,是主轴。
所以,我在想:是时候该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文/刘童(金山建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