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一魂渺渺赴汨罗。千帆竞发喂鱼粽,楚州侧畔千帆过”的爱国志士;又是“屈子奋飞兰江浒,骚经不复数邹鲁。景差唐勒续后尘,楚辞遂作文章祖”的伟大诗人;他更是那黑暗王国里的一盏残烛,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毛泽东这样评价:“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他是一个不朽的形象,留给世人无尽的精神动力与文化底蕴。
屈原精神如碧水长流。作为一名爱国人士,屈原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值得我们领会与学习。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体恤民众疾苦,因有非凡才华和一腔为国效力的热血,身居要职,兼管内政外交工作,他主张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很得楚怀王信任。但是屈原的所作所为却遭到了旧贵族嫉妒与愤恨,于是谗言诬陷屈原,使得楚怀王渐渐疏远于他,并将他第一次流放于汉北。后楚国攻打秦国时大败,楚怀王又重新启用屈原,不料他只是被楚怀王利用的一颗棋子,随即又二次流放于汉北,当他再次流放返回后,力劝怀王不要听信奸人之言,不入虎狼之穴,只可惜怀王根本不听谏言,结果客死他乡。而屈原又被再次流放,在流放期间,楚国败亡,此时的屈原完全心灰意冷,仕途上的起起落落给他沉重的打击,在苦闷绝望至极时,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有人评价他是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但是我觉得他死得其所,死的有意义、有价值。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屈原之死可重于泰山。那副《屈子行吟图》,将屈原的坚韧不屈的民族之魂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出这位高冠广袖,身佩长剑,踽踽独行,吟歌于泽畔的屈子,虽然面容憔悴,却形色坚毅。只因怀君,他便极浦吟风悲泽畔;虽遭谗言,却于江潭憔悴著离骚。
屈原文化与日月同辉。作为一名伟大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堪称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虽然屈原的政治仕途坎坷,但他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其所创作的作品被列为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一首《离骚》将他的政治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手法,将他内心的独白寄情于文字之中,流露出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飞逝,诗人唯恐抓不住那美好的时光,来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可见对时光的珍惜和对自身修养的重视,更有为国效力的宏愿;“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代特殊,逢时不祥,诗人拭泪哀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坎坷而艰辛。实则也是为劳苦民众打抱不平,充分体现了他忧国爱民的爱国之心;“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粉骨碎身,尸漂江河,也绝不和奸恶小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足以见得诗人一身正气,铁骨凛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传唱千古的名句,也作为座右铭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追寻心中那颗最美的太阳。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讲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他曾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屈原,以古鉴今,寄情言志,阐述思想。可见屈原精神与屈原文化正是新时代的魅力与风采。
梁珍珍(集团行政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