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骨气 儒之正气-甘肃金山集团
新闻搜索:
  首 页 关于金山 金山组成 新闻中心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企业内刊 员工天地 常用下载 English
 
企业内刊

《金山人》2023年1月刊
《金山人》2022年9月刊
《金山人》2022年7月刊
《金山人》2022年5月刊
《金山人》2022年3月刊
《金山人》2022年1月刊
《金山人》2021年11月刊
《金山人》2021年9月刊
《金山人》2021年7月刊
《金山人》2021年5月刊
《金山人》2021年3月刊
《金山人》2021年1月刊
《金山人》2020年11月刊
《金山人》2020年9月刊
《金山人》2020年7月刊
《金山人》2020年5月刊
《金山人》2020年3月刊
《金山人》2020年1月刊
《金山人》2019年11月刊
《金山人》2019年9月刊
《金山人》2019年7月刊
《金山人》2019年5月刊
《金山人》2019年3月刊
《金山人》2019年1月刊
《金山人》2018年11月刊
《金山人》2018年9月刊
《金山人》2018年7月刊
《金山人》2018年5月刊
《金山人》2018年3月刊
《金山人》2018年1月刊
《金山人》2017年11月刊
《金山人》2017年9月刊
《金山人》2017年5月刊
《金山人》2017年3月刊
《金山人》2017年1月刊
《金山人》2016年11月刊
《金山人》2016年8月刊
《金山人》2016年1月刊
《金山人》2015年10月刊
《金山人》2015年5月刊
《金山人》2015年1月刊
《金山人》2014年8月刊
《金山人》2014年3月刊
《金山人》2014年1月刊
《金山人》2013年11月刊
《金山人》2013年9月刊
《金山人》2013年7月刊
《金山人》2013年5月刊
《金山人》2013年3月刊
《金山人》2013年1月刊
《金山人》2012年11月刊
《金山人》2012年9月刊
《金山人》2012年7月刊
《金山人》2012年5月刊
《金山人》2012年3月刊
《金山人》2012年1月刊
《金山人》2011年11月刊
《金山人》2011年9月刊
《金山人》2011年7月刊
《金山人》2011年5月刊
《金山人》2011年3月刊
《金山人》2011年1月刊
《金山人》2010年11月刊
《金山人》2010年9月刊
《金山人》2010年7月刊
《金山人》2010年5月刊
《金山人》2010年3月刊
《金山人》2010年1月刊
《金山人》2009年11月刊
《金山人》2009年9月刊
《金山人》2009年7月刊
《金山人》2009年5月刊
《金山人》2009年3月刊
《金山人》2009年1月刊
《金山人》2008年11月刊
《金山人》2008年9月刊
《金山人》2008年7月刊
《金山人》2008年5月刊
《金山人》2008年3月刊
《金山人》2008年1月刊
《金山人》2007年11月刊
《金山人》2007年9月刊
《金山人》2007年7月刊
《金山人》2007年5月刊
《金山人》2007年3月刊
《金山人》2007年1月刊
当前位置:首 页 >> 企业内刊 >> 《金山人》2018年9月刊 >> 正文

道之骨气 儒之正气


点击数:[1434] 更新时间:[2018/10/7]  字体:[大] [中] [小]

道即为天下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亦为自然,它有着其明确的精神信仰;儒即为晓天地之阴阳,修自身之正气,它不是宗教,也不是修炼,而是一种理念,是天下至理,大智的境界。说到道与儒,必然会联想到道家与儒家的两位创始人——老子与孔子。他们一个是中国哲学的泰山北斗,赋予道之骨气,阐释人生真谛;一个是儒家的万世德宗,赋予儒之正气,传道治世之理。两位大家赋予道儒之气之无尽的内涵和意蕴,为后世不断的钻研,并且在不断的琢磨中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

 

 

老子又被人尊称为“不老的老子”,之所以能使道有骨气,还要取决于他通达睿智的思想、深不可测的学识以及超凡脱俗的气度。他的《道德经》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将天地间与人世间的真理都阐述的一清二楚,鲁迅先生曾经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他的才华令人心服口服,他的骨气叫人心驰神往。《史记》记载:“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在那样一个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追名逐利的时代,老子作为有哲学思想的人物,早已看穿一切,也悟透人生,故而有了他那套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在那样的年代,他拥有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却没有变成一位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老谋深算的世故老人,而是选择了出走,正是他出走的那一刹那,彰显了他“无为而治”的骨气,他也将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升华了,他抽身而去,挥别芸芸众生,避开滚滚红尘,隐居一处清净的地方,悠然聆听历史演进的巨响。而老子的道骨之气与思想作派也影响了后人如何为官,如何为人处世,他其实是“无为而又无不为”的老子。比如汉朝初期的张良,他潜心研究黄老之学,为刘邦出谋划策,特别是运用老子思想理论,建议刘邦火烧栈道,示人以弱,致使项羽放松对刘邦的警惕,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另一个就是陈平分肉的故事,因为他懂得老子:“将先取之,必先与之”的精髓。两人同为刘邦的谋士,为汉朝建立立下大功,但两人并没有居功自傲,这又是老子“功成不居”的理论实践。

而孔子赋予儒之正气,也是因为他有一身浩然正气。孔子历来主张“仁政”思想,他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哪知却是处处碰壁,壮志不酬。但是他的出现却使得当时那个刀光剑影、流血漂橹、杀人盈野的时代有了理想与方向,他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在传授天下大道。他虽然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虽然历尽艰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授业解惑,却还是受到了村野莽夫、小农隐士的嘲讽与排挤。而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却没有被这些凡夫俗子的小人之见所打到,因为他的“仁”,不仅是指一个人应当具有的人格境界,而且还应当是一个社会政治应当具有的政治理念。是公理,是正义。他自己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自身为“仁”,又要改造社会政治的“仁”。修身成“仁”,他做到了;改造社会政治为“仁”,却失败了。但他依然向慕仁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弑仁。”他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就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他还以他的一身浩然正气成为了文学的守护神,他将卜筮之书改造成了哲学之书,综合天地人,探究天道人道,他身当乱世,礼崩乐坏,而他所做的乃是在文化废墟上的考古、整理与保存。他正大光明,磊磊落落,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他的现实政治活动虽然失败了,但却使世界开了一个伟大的文化源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赖孔子而开。“春秋”以后的历史,孔子一直在参与着,只是他自己没有到场罢了。

当拥有儒正之气的孔子去拜访道骨之气的老子时,两人来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对话,当然也少不了针锋相对的争峙。不过两人从内心深处还是敬慕彼此的。孔子誉老子为“龙”,老子比孔子为“凤”,龙有骨气,凤有正气,他们这样称呼彼此都是当之无愧的,而且他们将各自的气节流传于千秋万代,永不磨灭。

梁珍珍(集团行政事务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用户名:
密  码:

 

Copyright © 2007-2008 甘肃金山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Add:中国.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50号(时代广场12楼) Tel:0931-8477176 E-mail:master@gsjsjt.com
网站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09004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