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江湖
金庸走了,一个武侠时代结束了。
侠者,自古有之,古称游侠、义侠、刺客(与今之刺客不同)等,泛指有能力的人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社会追求。春秋战国时的专诸、聂政、豫让、荆轲,开创了一诺而天下轻的国士风范。专诸鱼肠杀吴王、聂政只身刺侠累;豫让之“士为知己者死,智伯以国士待我,必以国士报之”,吞炭涂漆,以身犯险最终得偿心愿死而不憾。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春秋战国时的人们,虽处于战火不断、生活困难的时代,但也是精神最富有的时代,也因此开创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孔孟仁义,老庄自然,墨子兼爱,兵诡行险,纵横利益,阴阳统一,百家争鸣,万法归宗!这些古代贤者,皆为当时之精英,他们抛家离乡,周游列国,说服君王统治者推行他们的思想,只为实现天下和平、国家富强的愿望,为天下百姓争得一片安宁生活,并没有为自己利益的一己之私心。他们坚持心中的那个道,不屈从于权贵、利益,不屈服于诱惑、名利,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在所不惜!从这种意义上说,大侠与圣贤,都是同类人,只是一文一武,殊途同归!
历史浩瀚,时代更迭。古之侠者已随着 “侠以武犯禁”的论调而随风飘散,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的大规模战争和个人的明哲保身。好在金庸先生来了,他以其惊艳之才,携一众英豪,纵横江湖,开创了一片武侠新天地!他的十五部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每部都让人难以释手,昼看夜读;每个故事都扣人心弦,日思夜想。我也以我粗浅的知识汇总概略了金庸先生的作品——西子湖畔,红花落英处,白马啸啸;雪山峰顶,天地飞狐迹,连城巍巍。腰悬碧血剑,一曲笑傲江湖,多少侠客柔情;掌中屠龙刀,五绝华山论剑,千古英雄气概!最是悲壮乔帮主,降龙神功唯成仁;还要笑羡韦小宝,朝堂江湖任逍遥!也正是金庸先生,带我们领略了中华文化深奥之处的另一种精神气质,更让我们心向往之的是那一种快意恩仇、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英雄气节。有多少人是读着老先生的作品,而心生的那种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面对弱难慷慨解囊,面对欺压仗义出手,为的只是那心中的道义——侠之所在,不得不为。无论是抵抗蒙古大军死守襄阳的郭靖,还是为了阻止宋辽之战自杀身亡的乔峰,都当得大侠二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也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真骨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延续不断的基因!
今天,金庸先生走了。走时悄然,留给我们的,除了悼念,更多地是重温和回忆。重温那激情飞扬、快意恩仇的江湖风云,回忆那铮铮铁骨、为国为民的大侠风范,缠绵那英雄美女、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我们也应将这些故事讲述给下一代,达成金庸那“一百年后还有人看我的小说”的心愿,也算是对这位江湖武林泰斗级的大侠最好的怀念吧!
金庸走了,江湖再无大侠!
■文/汪晓田(集团经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