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 红色之旅
首先感谢集团及董事长对我的信任和栽培,让我有幸走进三一重工、铁建重工等大型机械制造公司,感受和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发展和速度,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同地域发展之间的差距,引发了一些思索。
参观三一重工集团,无论是泵车、搅拌车、搅拌站还是起重机械、土工机械等,作为中国混凝土设备制造行业或者建筑设备行业来说,三一无疑是领军者。它所创造的荣誉举不胜数,也在国外为我们祖国扬眉吐气。福岛核电站泵车支援、智利地心营救、收购大象等,都是创世之举。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支撑这样一个集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一,科技创新,顺应发展是第一位的。从刚开始的混凝土设备,到现在的吊车设备、土工设备,三一重工应该是很好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他们也在寻找突破点,也在调整和转型。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也是其成功的主要推手,也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力量。包括投入巨资建设的ECC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制定规则之人。二,重视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任何一项事业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才。正是靠着近5万人的集体力量,三一也创造出了今天的成绩。三,与时俱进的警觉和智能化的普遍运用。包括互联网、智能库房、平台监控等。学习了解人家的长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我们应尽量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的改变,以应付发展的变化。当然,对于三一出现的服务对接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的不足之处,是应该引起我们反方向注意的。我们作为三一的粉丝,为什么去年在新车的采购上没有选择三一?我们身上有没有这种不好的东西出现,若有,就需要坚决予以改正。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是我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
参观铁建重工的感受就是,一,细节严谨。从车间地坪的卫生、厂区标牌标准化、进入厂区戴安全帽等;二,从实际出发,环保循环利用,如利用修建地铁隧道等所产生的洞碴进行机制砂二次利用,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三、整个行业链的协同发展。如果没有好的钻头、车床,没有好的钢材、辅材,也生产不出如此大型的设备。
对于金胜混凝土公司的交流学习,从现场厂区的管理、料场的布置,差距不大,我们还有些方面要好于他们。但有一点感受较深,从行业协会的管理来说,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我们协会也都有,并且还比他们细,为什么人家做得很好,而我们却做不下去呢?抛开政府支持力度,契约精神和诚信度也还是有所不同吧。
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向主席铜像鞠躬致敬。毛主席及老一辈革命家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毛主席戎马一生,要我们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有新的感悟的是:1、实事求是。这句话说来容易,做到很难。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既往经验、教条主义影响,时刻保持谦虚之心;2、不怕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当心中有坚定的信念,那怕日寇列强、那怕抗美援朝,也一样被我们打败。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应铭记在心,付诸实践的。
请允许我用这段导游的讲述,缅怀毛主席,体会他那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在滴水洞门口,庞导讲起了毛主席要走时的场景:当毛主席要离开的那一天,他心情很凝重。老人家也知道这一别也许就再也回不来故乡了。他说:让我再坐一会儿吧。主席一个人就坐在这间办公室中,神情悲伤,默默无语。大家都在过道看着主席,没人敢上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了二十分钟,先头部队已走出好多公里。实在无法,警卫人员再次对主席说:主席,该走了啊。主席无限深情地望了一眼这儿,说:走啊走吧!真是身不由己啊!一句话,让人凄然泪下。是啊,为了新中国,主席一家六位亲人牺牲,一生只回过三次故乡,就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上。这就是伟大的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精神!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时代,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感恩伟大祖国,感谢金山集团!
分享人:集团副总/汪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