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提及文化自信,并且在很多重要演讲场合,以及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引经据典、引古论今、推陈出新,不仅向世人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且以自己的渊博学识亲身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定意志。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种的观念叫文以载道,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冕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宋代文人欧阳修讲到:“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并且还主张“载道”就要能“载大”,反映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国家、社会有关的大事件,唯有“载大”,才能“传远”。并强调应当“文与道俱”的理念;清代的章学诚论“道”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就是:作文章要从实际出发,合乎时代的需要,使“文”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达到“文”与“道”的统一。他说:“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理。”肯定了“文”有本身的特殊规律,不是“道”的附庸。经过不同时代不同文人士大夫的推敲理解,文以载道可以说是今天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文化自信的基石。
世界文化之久远,内容之精深,影响之广泛,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何要以中华文化为自信?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有旺盛生命力的,是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我国文明传承至今并成为世界文明的中流砥柱,而其它三个文明国度都没能在历史的潮流中留存下来?就是因为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精神熏陶;我们有孔子、老子、孟子等大思想家的激励鞭策;我们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认识;我们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我们有一个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
当然,如果一直仅守着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故步自封、排外异己,不学习、不借鉴、不创新,肯定是走不远的。所以在19世纪,中华民族遇到了空前的难关,中华儿女也经历了黑暗,并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因为在19世纪之前,我们虽已与外族有了交际,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即使他们入主中原,也不会毁掉我们的民族。到了19世纪,社会局势就大相径庭了,我们所面对的再也不是匈奴倭寇,而是西方强大的列强主义国家,那是我们素不相识而且文化差异很大的西方世界,他们有洋枪洋炮,他们已经开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还是规程守旧地用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刀枪棍棒,我们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特别是当时的晚清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闭关锁国,使得当时的泱泱大国变得民不聊生,人民精神涣散,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究其原因,就是中国在近代文化的发展中落伍了,俗话说:“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幸好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这样一批仁人志士,没有放弃自己的国家,民族,他们清楚只有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于是他们走出国门,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后,中华民族才会浴火重生,有了光明的前途。可见我们不仅要坚守文化自信,还要进行文化交流与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不仅要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与脉,更要给予它养分与沃土。
近来,美国又炮制“对华文明冲突论”。当中国繁荣昌盛并不断的走向强大时,美国在“历史经验主义”的驱动下又开始进行挑衅,其实他们是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影响到他们的国际地位和利益,于是便以文明冲突为幌子来掩饰他们的冷战思维和种族主义本质。因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无休止的战争,大多与实际利益有关,与文明差异并无太大关联,美国这是在赤裸裸的挑战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底线。要知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潮流中,中华文明已经走出了国门,为世界所知,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早已进行了隔空对话,中华文明早已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不是谁都能轻易挑战的了的。
■文/ 梁珍珍(集团经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