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关于金山 | 金山组成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企业内刊 | 员工天地 | 常用下载 | English |
![]() |
![]() |
LEC作业环境危险度评价法 ![]() 在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对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总是觉得无从着手,不知从何做起,今天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直观且易于操作的危险性评价法,即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是由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K.F.金尼提出的,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
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具体如下: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
表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判定准则: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
表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 3、发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结果C判定准则: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规定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分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在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
表3发生事故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C)
![]() 4、危险性D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分值。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下述标准进行评定:
表4危险等级评价标准(D=L×E×C)
![]() 5级风险是低危险,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只需维持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无需采取额外控制措施;4级风险是一般危险,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无需采取额外的控制措施,但需定期检查监测以及维持现有风险控制措施;3级风险是显著危险,可考虑建立目标,采取控制措施并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2级风险是高度危险,须建立目标及控制措施,建立运作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评估并降低风险级别;1级风险是极其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制定改进目标及措施,对改进的措施进行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LEC风险评价法对危险等级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凭经验判断,应用时需要考虑其局限性。
安全管理工作若能在识别危险源,评价危险度,建立措施,有效控制,逐步降级的闭环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则必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
■文/苟鹏(金晟清运公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