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关于金山 | 金山组成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企业内刊 | 员工天地 | 常用下载 | English |
![]() |
![]() |
故乡的月 ![]() ■文/梁珍珍(集团经营部) 斗转参横,明窗月影,一缕思绪涌心头。又是一轮月圆时,伫立窗前,举头凝望这轮高挂于楼宇间的城市的明月,低头却在思念那盘穿梭于云端中的故乡的玉轮。 几千年来,当人们思乡心切时,总是喜欢寄情托感于月亮,特别是古人对月都有深厚的感情。于是就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由衷感怀;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殷切思念;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可见月亮对于人类的文化生活、社会思想都起到了启示性的作用。德国跨领域作家贝恩德·布伦纳说:“月亮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它距离地球很近,还在于它在人类的想象力中占有关键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故乡的月,它是连结亲情、代表团圆的纽带,所以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想象力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小时候,就喜欢坐在故乡的院子里,待到夜幕来临,皓月当空时,独自注视着月亮,有一瞬间感觉自己与它产生了共鸣,忽而又觉得它变得神秘莫测。至于月亮有多神秘,贝恩德·布伦纳在他的《月亮》一书中就提到过,原来在每个国度每个文化都有他们各自的月亮。据说在满月时,西伯利亚西北部楚科奇人的巫师会褪去衣服,来沐浴月光,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获取到神奇的力量。而津巴布韦绍纳族的少年男女们,会在满月时伴着鼓声和敲击声,借着月光起舞。而当月亮消失时,人们就会感到恐惧无措。像是生活在炎热地带的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人们,就总是将太阳看作是邪恶的,而月亮就成了他们心中崇敬的对象。 对于我来说,不论月亮神秘与否,我都对它情有独钟,特别是故乡的明月,带给我的是更多的亲切感。因为故乡那如钩的初月,带给了我无限美好的遐想;故乡那如弓的弦月带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憧憬;故乡那如盘的满月带给了我内心的抚慰和不曾有过的踏实感。对于故乡的月,印象最深以及最期盼的还是八月十五的月亮,这天晚上,家人会在宽敞的土院中,早早的摆上红漆木桌,桌上的瓷盘中摆着仙桃形状的月饼,最上面的那个桃心月饼的尖上还带有颜色,旁边的小陶碗中插上两炷香,有条件时,还会放几颗红枣、核桃还有苹果,那个场景颇具《西游记》中的供奉玉皇大帝的场面,感觉既神圣又好玩,其实这种仪式代表了家人对于亲人团聚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人说,等到月亮出来吃过这些东西后,我们才能吃,其实作为小孩的我,内心早就按捺不住吃东西的欲望了,真的是盼星星,盼月亮,只盼它早早的出来,这样一来就能早点吃到东西,二来可以一睹圆月的风采。那时的故乡的月亮真的是又大又圆,好似明镜般悬挂于我们头顶,天气特别晴朗时,还能看见银河系,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而美好。最怕的就是中秋节天会阴,因为月亮不会出来见我们了,当然该有的仪式还是有的,依稀记得有一年中秋夜月亮没有出来,那晚我真的没有吃月饼,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早早的起来才吃。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幼稚但却充满了乐趣。 如今,这样的仪式感越来越少了,当年的那种浓厚的节日氛围与激动的心情也不复存在,但我还是喜欢“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那种稚嫩,无奈长大时不得不明白“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的道理。眼前的这轮明月依然还是那个历经了悠悠万事,穿越时空隧道的玉轮,可是一些人,一些事却永远的定格在了某一个时空点上,原来世间真的没有永恒,失去的人与事永远不可复得,只能说明月是那无限时空里的一个奇迹罢了。此时便想起了李太白的那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所以我们只能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豁达态度来面对人生。 月高虽不可攀,但我还是热爱故乡的那轮明月。
|
||||||||
|
|||||||||
![]() |
|